【114/5/3 - 5/4 知識商城平台暫停服務】
為配合本中心系統維護作業,知識商城(包含6H法遵、高齡、外匯…等數位課程、實體訓練/研討會、專業測驗…等)將於114年5月3日(六)至5月4日(日)暫停服務,提醒學員/考生如有相關受訓/測驗需求,請提前妥為規劃安排。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新聞稿

「保發中心邀集保險公司CEO共創 消費者及保險業雙贏的新契機 」新聞稿

   為了健全保險業的經營體質及導引消費者提高保障額度,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保發中心)與壽險公會為創造消費者與保險業雙贏的新契機,特別於昨(7/27) 日邀集各家保險公司CEO在台北101大樓5樓宴會廳共同舉辦「再創保險業榮景CEO論壇」,透過與會人員的集思廣義,針對近年來由於市場利率一路下滑,導致傳統壽險商品的保費愈來愈貴,使得消費大眾購買不到適當且足夠的保障額度等現象進行討論,期望經由商品本身以及通路的調整,讓保險業開創另一番新局面,也讓消費大眾可以更合理的保費買到足額的保障。

  參加此次會議的來賓為各家保險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總精算師及負責行銷通路的最高主管,共計27家壽險公司80多位貴賓到場。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張秀蓮副主委也特別蒞臨會場致詞。張副主委表示,這幾年來在自由化及國際化的政策下,各項重大財金法令頒行,保險公司的商品及通路也朝向多元發展,顯見各公司對於環境的改變,都制定了因應的市場發展策略。張副主委也指出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保險的固有價值是不變的,保險的保障功能不僅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減損,反而會引發新的需求,她並期許保險經營者應思考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同時她也鼓勵保險公司持續發展保障型的商品,讓更多人及家庭受益。

 

凌氤寶:攜手共創保險業榮景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凌氤寶委員以「攜手共創保險業榮景」為題發表演說,凌委員以溫水青蛙效應說明1980年到2004年二年期定存利率、10年公債利率及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的變化,同時也分析近年來壽險市場商品結構發展及現行商品結構發展對保險公司缺乏正面助益,以2004年熱賣的利率變動型年金、結構式債券及2005年短年期養老險,雖然帶給保險公司不斷創新高的帳面業績,但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助益不大。凌委員也指出目前保險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有三項:一是傳統商品保費收入縮減,二是資金運用收益率不高,三是過去高預定利率保單造成今日嚴重利差損,並造成部份保險公司依法應增資的壓力。

  凌氤寶委員也提出影響台灣保險市場未來發展的兩大關鍵因素:一是引導保險公司走向正常的商品組合,讓保險公司隨著利率上揚逐步減輕過去利差損;二是鬆綁傳統固定利率的精算假設。從保費計算方面來看,為了保費計算及行銷的方便性,預定利率假設一般是固定的,因此當不同時期的利率產生變動時,也會造成保險費率可能大幅波動。再從責任準備金提存方面來看,目前保單提存準備金都依據發單時的預定利率,不論市場利率如何變化,每年提存準備金的計算都依據發單時的預定利率,如此就會產生(1)當市場利率往下時(1980年中期至2004年),若責任準備金提存預定利率較高,則準備金提存將產生不足,進而影響保險公司清償能力。(2)市場利率處於低點即將反彈時(如目前狀況),保險公司理應銷售更多傳統長期壽險保單,以消弭利差損。但因為定價預定利率過低,保費就貴,不利銷售,且因責任準備金提存預定利率亦處於低點,致需提存較多責任準備金反而成為對保險業者的沉?負擔,間接也影響了商品發展策略。

 

周國端:從商品組合與通路再創保險業榮景



  保發中心董事長周國端則從商品組合與通路分析保險業的困境,他指出壽險業資產總額逐年上升,但盈餘卻未見同步成長,壽險本業獲利停滯,營業損失逐年擴大,他以92年及93年壽險業盈餘比較說明,92年壽險業盈餘513億元,93年卻只有189億元,減少324億元,盈餘下降所帶來的警訊為:一為過度依賴股市;二是國外投資避險成本逐年提高;三是本業獲利幾無成長。盈餘下降將會影響保險公司體質,因此若資產成長率較盈餘成長率高時,則自有資本增加數將會追不上風險資本增加數,使得風險資本適足率 (RBC ratio)會逐年下降。

  在通路部份,由於保險公司投資型保單、利變型年金、短年期儲蓄險等熱賣商品都以銀行保險為主要銷售通路,造成傳統壽險業務員收入大幅降低。

  至於如何解決目前保險業所面臨的難題呢?保發中心周國端董事長認為重新檢討責任準備金的提存制度,是扭轉台灣壽險商品組合困境之最可行方式。他並建議現階段改進方案可根據國外經驗之長期均衡利率的理論基礎來考量準備金之提存制度。長期方面,他則提出應以更彈性的監理態度,將專業回歸專業,加重簽證精算師的專業及責任,制定精算準則,允許以簽證精算師決定之最佳估計精算假設預估未來現金流量來計算準備金。

 

林文英:變遷中的產業通往成功之路



  壽險公會林文英理事長表示,仍有28%的人沒有保險,保障型商品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保險公司CEO的壓力很大,除了看業績有無成長外,也要重視獲利。獲利成長可以看兩條線,一條是 top line,看公司業績狀況,另一條是bottom line,看公司獲利狀況,因此,除了兼顧業績外成長外,還要確保商品的獲利。

  周董事長提出的準備金提存方法建議,可以解決利差損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提供給保險業者來參考。例如(一)商品的創新,研發獲利性之保障型傳統商品,可讓公司原有的業務員體系得以維繫。(二)保障業務員之生存,加強業務員的專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及產品銷售。(三)提升傳統壽險商品的比重,以穩定保險公司的業務成長。(四)提昇管理效率,降低營業成本。(五)重視資產配置,加強公司風險管理。(六)重視業務員勞退問題對保險公司健全發展之影響。(七)考量人身給付課稅問題及其對保險保障之功能。

 

座談會主題一:台灣壽險產業的獲利狀況



  由前五大保險公司總經理代表業者座談中,業者指出,分析保險公司整體的獲利,93年雖然統計有189億元,但如果扣除前五大保險公司337億之獲利,剩下的23家實質上是虧損約150億,所以保險業目前經營的確是相當困難。

  保險公司要維持長期的獲利,做好完善的商品管理是很重要的,保險公司是長期的營運活動,在調整商品結構同時,除了考量所能帶來的市佔率之外,也需要思考這些商品對保險公司而言,背後所需承擔的風險有多少。此外,也建議壽險公會在計算市佔率時,可以將躉繳商品做適當調整,引導保險公司銷售長年期分期繳的傳統型保障商品,一個良好的指標,事實上是可以提供市場作一個很好的決策。

  投資是保險公司重要獲利來源之一,利率低檔時,該如何替公司創造獲利,是CEO可以思考的。此外,在業務部分的獲利,將商品利潤的來源分為保障型商品、醫療型商品、投資型商品及退休型商品,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獲利來源,其獲利的穩定性也不相同。同時也必須加強控管保障長年期保單之獲利,不要只注重市佔率而忽略公司獲利。

  保險公司目前的確是經營的相當艱困,若要改善保險公司獲利,除了前面幾點之外,最重要的仍需做好資產負債管理,並重視保險公司的風險控管,才能創造長期穩定的獲利。

 

座談會主題二:台灣壽險產業的商品趨勢



  目前壽險市場商品銷售情況,傳統型逐年萎縮,而投資型保險及利變型年金比重增加,然而就獲利而言,各類型商品獲利情況並不相同。

  其中躉繳型利變年金險與短年期儲蓄險,在低利率環境下雖然容易銷售,短期也有獲利,但長期而言,由於此類商品費用較低,易有費差損,同時保障成份少,死差益有限,另外保證利率高造成投資報酬率不確定,可能因此而造成公司虧損。保險公司投資型商品部分的獲利實屬微薄,而且若未詳盡揭露必要的資訊,易產生保戶認知上的糾紛,因此對保險公司的經營也產生相當的影響。

  各公司對低利率環境商品發展的趨勢,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不盡相同,大型公司主要以穩健經營為目標,並兼顧市佔率,藉均衡銷售各類商品以達風險分散的效果。而小型公司則傾向發展特定區隔的利基商品。

  未來商品發展主流,須回歸基本面,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93年壽險新契約每件平均保額為78.3萬,因此保障型商品開發仍有很大的空間。另一方面,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勞退新制的推動,退休理財規劃成為新興的市場,壽險公司如何掌握年金保險及長期看護保險市場,乃至如何扮演好這些龐大資金的資產管理者,都是壽險業經營的考驗與契機。

 

座談會主題三:台灣壽險產業的通路發展趨勢



  在通路部份,與談來賓都認為,通路的發展一直都是保險公司經營的重要課題,保險公司可嘗試發展新的通路與多元通路,但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的通路。

  在面臨大環境與商品結構的改變,業務員需要轉型,保險公司不是要淘汰低生產力業務員,而是要協助他們轉型,給予專業訓練,預計五年後壽險業務員都是專職、專業、高素質與高生產力,不僅具備保險專業,也懂得其它金融商品、法律、會計與稅務等專業。此外,針對客戶的需求作整合式的服務才能避免以價格作為競爭的唯一工具。

  保險行銷集團在近日針對全台1200位業務員作了一項「保險從業人員的前景調查」,有三成的業務員認為傳統型保險商品不好銷售的原因是「保費太高,銷售不易」,今天的CEO論壇從準備金提存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升傳統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助於解決業務員所面臨的困境,該項調查也發現一項有趣的結果,有四成的業務員認為最難銷售的保險商品是投資型保險,但是最近一年所銷售的保單中,銷售最多的也是投資型商品,顯示目市場需求與公司政策焦點主要放在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銷售投資型保險時,如何讓消費者釐清保險與投資的不同、認識保險的意義與價值,是業務員可以努力的方向。

  除了面臨商品結構改變,使得佣金收入減少外,業務員的定位、所得課稅方式與平均工資定義是業務員通路另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業務員的工作性質與收入特性較特別,在勞工退休金新制實施後,業務員與保險公司的關係究竟是僱佣關係還是承攬關係,所得是屬於薪資所得還是執行業務所得,退休金如何提撥以及退休前的平均工資算法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業務員通路未來的發展,有待公會、主管機關與勞委會協調。

 

座談會主題四:監理政策對壽險業發展的影響



對監理的期待,業者也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 在現在多元化的市場發展中,商品需求度日益增高,主管機關能加速新商品審查的速度,才可以給保險業者更大的幫助。
(二) 投資收益為壽險業主要獲利來源,主管機關提供更多樣化的投資管道,容許保險公司有更多資產配置的選擇,以提高公司獲利。
(三) 希望主管機關在勞退新制中,為保險業者爭取更多的商機。
(四) 未來監理制度應與國際接軌,準備金的提存制度應考量提前因應動態財務評估的作法。
(五) 在勞退制度中,業務人員固定薪及變動薪如何定義?其收入為執行業務所得或是薪資所得?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保險局黃天牧局長的期勉



  黃局長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列舉幾個有關生物實驗的故事來比喻「態度決定高度」的意義,期勉業者不要受限於過去的經驗,面對新的環境掌握新的思維。他同時肯定CEO論壇中周董事長所提的準備金提存制度改革的建議方向,也認為保險產業應該有一個穩定獲利的發展環境,未來監理制度將更朝向業者自律與專業,但是需要業者良好的公司治理,落實簽證精算師制度,讓專業回歸專業。

  會中有多位保險公司主管建議保險商品審查能加快速度,黃局長表示,保單審查制度與運作確實有需要檢討的地方,然而站在監理的角度,主管機關的立場是維護公共利益與保障消費大眾的權益,他提醒業者在商品送審時,更加謹慎與完備,也期勉業者在商品設計、行銷過程、售後服務等各層面,重視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最後感謝保發中心一直以來對於攸關保險產業發展的各項議題提出建議,扮演保險產業發展的重要智庫。尤其是本次保險法修正草案中,數項對於保險業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條文,保發中心提供相當多的協助。其次感謝今天與會人士的支持與參與,看到大家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再創保險業榮景而努力,相信保險業必能為消費者及本身創造雙贏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