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概況 (一)壽險業家數 依據保險司之資料,截至2001年12月底止,台灣地區人壽保險公司共計27家,其中本國公司18家(含1家公營機構,12家民營公司,3家民營中外合資公司,及2家國際子公司),9家外商在台分公司。
其中2家國際子公司為保德信國際保險公司與全球人壽保險公司,而全球人壽除概括承受荷商亞太全球人壽保險公司台灣分公司及美商全美人壽保險公司台灣分公司所有業務(因AGEON與美國全美保險集團-Transamerica-已合併)外,該公司亦概括承受澳大利亞商安盛國衛人壽保險公司台灣分公司所有保險契約。
若以國內外保險公司之保費收入來分析市場佔有率,則2001年本國壽險業保費收入為6,352億元,較2000年的5,521億元增加15.05﹪,2001年的市場佔有率為87.15﹪,較2000年的88.15﹪減少了1.15﹪。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大公司分別為國泰人壽(30.3﹪)、南山人壽(17.19﹪)、新光人壽(15.3﹪)安泰人壽(8.93﹪)及國華人壽(4.53﹪),總計市場集中佔有率達76.25,略低於2000年的78.49﹪。外國保險業在台分公司之保費收入為937億元,較2000年的742億元,增加26.29﹪,2001年的市場佔有率12.85﹪,較2000年的11.85﹪增加8.44﹪(詳表1)。
近六年來本國及外商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分別呈遞減及遞增現象,外國保險業已從1995年的6.81﹪增至2001年的12.85﹪;保費收入的成長幅度也一直高於本國保險公司。
(二)市場發展分析 就台灣個人壽險業務加以分析,2001年個人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約為64萬元,個人壽險有效契約平均保額為81萬元,均分別較2000年的77萬元與83萬元為低。就死亡資料來看,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度台灣地區死亡127,647人,壽險業死亡給付89,067人,與去年比較相差不多,雖然領取保險金給付的人數比率下降(自73﹪減至70﹪),惟下降幅度並不大,平均給付額則從46.6萬元增加為52.2萬元。
就各項發展指標分析我國之壽險市場: 1. 保險密度 (Insurance Density) 保險密度係以壽險業全部保費收入除以全國人口而得,亦即平均每人之壽險保費支出。2001年台灣人民平均花32,531元購買人壽保險。而2001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為399,279元,顯見市場仍具成長空間。
2. 保險穿透度(Insurance Penetration) 保險穿透度係以壽險業全部保費收入除以國內生產毛額(GDP)而得,代表壽險保費占全國生產比例,即衡量保險活動在經濟體系中所占的比重。2001年台灣壽險活動占整體經濟活動的比重為7.64﹪,逐年增加 ,顯見壽險業重要性漸增。
3. 壽險及年金險投保率 係以壽險及年金險有效契約件數除以總人口數,表示國內平均每人持有多少張壽險保單。自1999年台灣地區投保率首次突破100﹪後,2001年仍繼續增加,達135.4﹪,較2000年的121.41﹪為高。
4. 壽險及年金險普及率 係以壽險及年金險有效契約保額除以國民所得而得,表示國內人民由壽險所得到的保障相對於國民所得的倍數。2001年的壽險及年金險普及率為260.69﹪,較2000年的246.64﹪為高。
二、業務概況 目前台灣壽險業之商品種類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傷害保險及年金保險等四種。其中除年金保險僅有個人險以外,其餘三類均包含個人險及團體險。
(一)承保件數 2001年台灣壽險業新契約件數共計4625萬餘件,較2000年的4,061萬餘件,增加13.88﹪。其中壽險為618萬餘件,較2000年547萬餘件,增加12.98﹪;傷害險為2000萬餘件,較2000年1,987萬餘件,增加0.65﹪;健康險為2005萬餘件,較2000年1,526萬餘件,增加31.39﹪。年金險共計6586件,較2000年541件,增加1117.38﹪(詳表2)。
事實上,2001年台灣的壽險新契約業務普遍呈成長現象,應與高預定利率保單陸續停賣,保費不斷調漲,造成部分保單熱賣的效應有關。尤其是年金險業務,自推出以來市場占率一直很小,但在2001年時,除與年金險的高預定利率保單停賣效應有關外,某些公司新推出利率變動型年金商品並積極銷售,加上國人對退休後的生活規劃也日漸重視,相對的成長率極甚為可觀。
此外,若就2001年個人險及團體險的新契約來看,與過去五年明顯的不同是:除年金險外,個人險業務均呈衰退現象,團體險業務則是大幅成長,其中團體壽險新契約人數較上年度增加91.24﹪,團體健康險新契約人數則較上年度增加87﹪。這似乎意味著長久以來著重在個人市場的壽險業者,今後亦將逐漸朝向團體市場開展業務。
就有效契約件數來看,2001年底台灣壽險業的有效契約件數共計1億2442萬餘件,較2000年1億2,474萬餘件,減少0.26﹪,其中壽險共3,033萬餘件,較2000年2,700餘萬件,增加12.33﹪。傷害險4061萬餘件,較2000年4,392萬餘件,減少7.53﹪。健康險5347萬餘件,較2000年5,378萬餘件,減少0.58﹪。年金險7430件,較2000年1,278件,增加481.38﹪(詳表3)。
2000年為6.48%,1999年為6.01%,根據統計,過去十年皆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二)保費收入 2001年台灣壽險業初年度保費收入共計新台幣1762億餘元,較2000年1,438億餘元,增加22.53﹪;總保費收入共計新台幣7289億元,較2000年6,263億餘元,增加16.38﹪,其中壽險全年度共5690億餘元,較2000年4,919億餘元,增加15.67﹪;傷害險共555億餘元,較2000年517億餘元,增加7.35﹪;健康險共1003億餘元,較2000年820億餘元,增加22.32﹪;年金險39億3305萬元,較2000年5億5,900萬元,增加603.59﹪(詳表4)。同樣的,健康險保費收入之占率亦有逐年增加趨勢。
(三)保險給付 2001年壽險業保險給付共2598億餘元,較2000年2,241億餘元,增加15.90﹪,其中壽險共2083億餘元,較2000年1,802億餘元,增加15.56﹪;傷害險共206億餘元,較2000年207億餘元,減少0.28﹪;健康險共304億餘元,較2000年230億餘元,增加32.20﹪,年金險共3億4300萬元,較2000年1億1700萬元,增加193.16﹪(詳表5)。
就保險給付件數而言,近五年來健康險之占率均逐年增加,雖然保費收入逐年成長,但相對的,保險給付亦逐年增加,且其增幅恐將超過收入部分,是壽險業者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財務概況 (一)資產負債 2001年台灣壽險業資產總額為2兆8,316億餘元 ,較2000年之 2兆5,317億餘元增加11.84%,占金融機構總資產 比重達10.9% ,較去年增加0.6%。其中占率排名前三大之公司分別為:國泰人壽1兆1,344億元,佔有率為40.06﹪、其次為新光人壽(18.61﹪)、南山人壽(17.33﹪)位居第三;負債總額為2兆6,512億元,較2000年之2兆3,514億元增加12.75 ﹪;業主權益總額為 1,804億餘元,佔資產總額之6.37﹪,與2000年之1,804億元相差不多。 (二)損益情形 2001年壽險業總收入計1兆803億元,總支出計1兆541億元,本期損益約為262億元,與2000年總收入9,905億餘元,總支出 9,799億餘元,本期損益106億元比較,增加了147.17﹪。其中壽險業之營業收入為9,290億元,占總收入之86﹪,營業支出為9,651億元,營業虧損361億元。2001年底,國內27家壽險公司中僅有10家獲利其中兩家為本國公司,8家為外商公司。
由於尚無國華人壽之財務資料,此部分之數據及分析皆不包含國華人壽。
2001年之資產負債與資金運用資料來自於壽險公會所編製之月報,尚無國華人壽資料,因此資產負債與資金運用之數據皆不包含國華人壽。
金融機構總資產之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統計表,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製。
由於壽險業總資產尚未加入國華人壽之資產,因此實際數據應該會更高一些,以去年國華人壽資產約佔壽險業總資產4%來推算,2001年壽險業占金融機構總資產應可達11.38%。
(三)資金運用 依保險法第146條規定,保險業資金之運用限於存款、購買有價證券、購買不動產、放款、辦理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國外投資。
2001年台灣壽險業資金運總額為2兆6,884億餘元 ,較2000年增加12.51﹪。資金運用項目中以有價證券及企業投資8,680億餘元,占32.29﹪,居首位。其中公債及國庫券為4,664億元、股票為1,426億元、公司債979億元、受益憑證935億元、短期投資864億元;再次依序為擔保放款4,759億元,占17.70﹪;壽險貸款3,648億餘元,占13.57﹪;銀行存款3,348億元,占12.45﹪;國外投資3,295億元,占12.26﹪;不動產投資1,867億元,占6.95﹪;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937億元,占3.49﹪(詳表6)。
隨著市場利率逐漸走低,壽險業的銀行存款獲利愈來愈低,因此投資於銀行存款的比重逐年遞減,保險業大舉進軍擔保放款市場。據統計,壽險公司1998年資金用於擔保放款的比重(23.18﹪)首度超過銀行存款(22.92﹪),顯示其已積極衝刺傳統商業銀行的市場。而有價證券中的公債、公司債、受益憑證,以及壽險貸款方面的投資則明顯地逐年遞增。由於房市低迷,投資不動產的增加比率不大。
此外,國內市場利率走低,也使得國外投資之資金明顯增加,年底總餘額為3,295億餘元,較去年增加203.98﹪,是增幅明顯擴大的項目之一。
四、商品發展趨勢 (一)人壽保險 由於近年來台灣人民對保障的需求增加,純粹儲蓄的生存險商品在市場上所占有的銷售比例非常低,而以往占有相當高比重的養老險業務也有逐年遞減趨勢。未來以高保障、低保費為訴求的保障型商品將愈來愈重要,而兼具保障與理財功能的投資型壽險商品更是業者欲自目前競爭激烈的台灣壽險市場中,提高整體營收的重要關鍵。 國內壽險業在2001年6月中旬至8月底間,將原本6.5%至7.5%的高預定利率保單,大幅降至4%左右,其中,國泰人壽及新光人壽等部分大型壽險公司還將部分新保單預定利率降至3.5%至3%的更低水準。
目前銀行定存利率已全面跌破3%關卡,壽險業保單預定利率利率區間,已降到3%至2.5%間,保費再漲兩、三成。因此,壽險業者若持續放任利差損的擴大,將使部分壽險公司經歷長期虧損的財務更形惡化,而這一波搶購高利率保單的熱潮,可能加重未來的財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