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3 - 5/4 知識商城平台暫停服務】
為配合本中心系統維護作業,知識商城(包含6H法遵、高齡、外匯…等數位課程、實體訓練/研討會、專業測驗…等)將於114年5月3日(六)至5月4日(日)暫停服務,提醒學員/考生如有相關受訓/測驗需求,請提前妥為規劃安排。

專欄文章

來!保個險再上太空

當從事自行車修理的萊特兄弟(Wilbur Wright及 Orvi1le Wright)於1903年駕駛「飛行者號(Flyer)」飛機在北卡羅萊那州小鷹鎮的天空滑行了36公尺後,航空時代的大門終於被敲開。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人類已藉飛行享受前所未有的快捷與便利;如今美國航空業每年所運送的旅客高達6億1200萬人次,顯見飛行早已成為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必需品。

  雖然航空科技的突破,使得人類飛得更遠、飛得更快的期望一一的實現,但人類的另一個夢想:飛得更高─進入太空的領域,並沒有因此打住。1961年4月12日俄國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於乘坐蘇聯「東方號」太空船飛向太空之際,人類另一個飛的更高的夢想終於被實踐。但四十多年來,太空飛行大都以政治與軍事的用途為主,究其主因在於誰掌握更多天空的主導權,位於其『下』國家的種種活動,無疑就更加透明化。

  儘管太空飛行過去只是政府才能參與的活動,但在商業利益的帶動下,前往太空休閒並體驗零重力的飛行刺激,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我們對「飛向宇宙、浩瀚無垠」最關心的,無疑是所要花費的代價到底是多少?

  由美國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 Inc.)於2001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六日所承辦美國人Dennis Tito為期九天的太空之旅的費用是美金兩千萬元,沒錯,新台幣六億元!他是搭乘蘇聯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並留宿國際太空站。而第二位前往太空觀光的人士南非人Mark Shuttleworth,為期十天(2002年四月廿五日至五月五日)太空旅行的伙食費、旅館費及交通費同樣是新台幣六億元。

  的確,從1903年萊特兄弟開啟人類飛向天空的一百年後,人類終於正式跨入太空休閒領域。但類似Dennis Tito及Mark Shuttleworth為期一、二週的太空之旅所費不賃,並非人人都有此經濟能力。

  事實上,一般所稱的太空之旅,依升空高度主要可分成三種。第一種就是美國人Dennis Tito與南非人Mark Shuttleworth所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十天太空之旅,目前國際太空站離地球表面的高度約350~360公里,在此軌道上,約每90分鐘即可環繞地球一周,除有機會能看到湛藍地球閃電、颱風、海嘯等奇特的自然景觀,也能欣賞更清晰的太空美景。

  第二種所謂的零重力飛行,它是藉由「Vomit Comet」在離地表10公里高度產生零重力現象,所謂Vomit Comet是指以某種飛行方式消減地心引力的飛機,飛機以向上45度角的拋物線方式往上攀升,當飛到拋物線的最高點,乘客因擺脫地心引力,而有漂浮的情形。Vomit Comet原本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提供太空人有關模擬無重力的飛行訓練。目前全球至少有四家公司提供高速的拋物線零重力飛行;如果你願意,只要數千美元的代價,即可獲得25秒零地心引力的漂浮感。

  而介於第一與第二種之間的是所謂的亞軌道(Suborbital Space Flight,又稱次軌道)之旅,目前已知的亞軌道之旅為期四天,前三天要在地球先接受行前教育:包括太空飛航安全、無重力狀態等訓練,第四天才搭乘太空船飛到離地表100公里高度進行五分鐘的亞軌道太空之旅,乘客除了可感受無重力的飛行外,也可以在太空中觀賞到與在350公里高度所見到相似美麗地球景致。目前位於美國加州的 Scaled Composite 公司已在全世界進行太空亞軌道飛行的生意招攬。根據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深圳目前已有一位市民,報名參加亞軌道飛行,未來他將成為首位遨遊太空的中國觀光客,他預計在2006年將被送上離地100公里的太空進行亞軌道飛行;來回機票加上食宿,約在新台幣四百萬元左右。

  雖然載人的太空飛行不再只是政府單位的權利,而且「夢幻太空之旅」與「平價的太空休閒」在未來的15年內,將可創造數千億台幣的『錢』景;但隱藏在此新興市場背後,卻是遠較一般市場更高的風險,從太空船的升空、停留及返航地球,充滿了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設計不良、天候甚至人為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太空船的損壞,進而造成人員的受傷。2003年2月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途中,在距離地表60公里的高空解體,當時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2萬公里,肇事的主要原因是太空梭在升空時,脫落的燃料箱擊中了太空梭左翼前緣造成一個大洞,導致太空梭在返航時與大氣層摩擦所造成的高溫氣體進入太空梭內,破壞機件,釀成七名太空人全數罹難的慘劇。

  太空飛行不像一般的航空飛行,由於一般航空公司已有許多飛行與設計等經驗,所以在風險控管上,大多數的航空公司均能在風險上作較多的控管,但太空飛行呢?

  事實上,每個新興的活動其背後或多或少均存在一定的風險,以往,常是某家公司或參與活動的先驅者獨自去承擔,這種必須一肩扛下所有的風險,常會讓許多人裹足不前,但有幸的是保險業者常是新興活動風險的分攤者;畢竟太空活動是一種危機四伏的活動,由於風險變數太過龐雜,而且發射載具又極其昂貴,外加地面勤務指揮中心的相關費用又無法與一般的航空飛行相互共用,更加深太空飛行整體營運成本與營運風險。一般太空船的發射過程,約略可分成下面幾個步驟:(一)發射過程,此過程包含從地面發射站到進入軌道為止(二)一般的軌道飛行(三)太空船進入太空旅館(四)太空船離開太空旅館及(五)從軌道返回地球飛行等五個主要步驟。所以航太飛行的風險管理遠比一般人所以為的要來得複雜許多。

  由於太空飛行是一項難度極高的飛行工程,因此,總括說來,太空保險的承保範圍可分成:(一)太空船與太空旅館的財產保險(二)一旦發生危險事故(天災或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太空休閒商業活動被迫中斷所導致公司營業中斷的損失承保(三)如果年收入未達一定金額,而由保險公司負責損失的保險(四)太空船與太空旅館委外建造時,因產品設計不良導致第三人傷害(含體傷、殘廢、死亡)或財產的產品責任險(五)太空發射所導致第三人傷害或財務損失,而由保險公司所負擔的損害賠償的第三人責任保險(六)太空乘客的壽險或意外險(七)地面工作人員與太空人的勞工災害補償保險等。

  根據資料顯示,負責為第一位太空觀光人士Dennis Tito承保的是俄羅斯的Avikos 保險公司。而第二位前往太空觀光的南非人Mark Shuttleworth所給付的保險費用超過美金60萬元;顯然太空保險費用是相當昂貴的保險商品。

  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太空保險是橫跨產壽險業的一種綜合保險;國內監理機關或保險公司目前對太空保險的管理或商品皆尚未起步,畢竟這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有太多實務面的資訊要去蒐集和統計,才能釐定保險費率,而且也需要與國外的監理單位相互交流,才能吸取國外太空保險監理或保險的經驗。在太空監理與保險監理方面,美國似乎比其他國家有更多著墨之處。有感於未來太空旅遊業的發展,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經過審核後,於2004年頒發第一張亞軌道載人太空飛行許可證給Scaled Composite 公司;而為促進太空旅遊的發展,美國總統布希於2004年12月23日簽署一項『商業太空發展修正法案,The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mendments Act』,主要是用來修正原先1988年所立的舊法,除擴大原太空載具的定義(如:衛星),增加可重複使用的商業飛行載具外(如:Scaled Composite 公司所研發的SpaceShipOne太空船),聯邦政府並要求有涉及太空飛行的業者,均需購買足額的責任險,以符合聯邦政府所規定的可能最大損失(maximum probable loss),如果萬一最終的損失賠償超過可能最大損失的話,超過的部分將由聯邦政府來負擔。也因為太空旅遊的風險實在太難預測,因此『商業太空發展修正法案』規定,太空商業經營者可要求旅客及機組員事先簽字,同意他們均已事先並充分瞭解所從事太空活動之高風險特性,如果一旦發生意外,將放棄對太空商業經營者及聯邦政府的先訴抗辯權;而且旅客也必須簽署同意書,同意書內容聲名:他們於太空飛行前,已知悉太空載具並未通過聯邦政府的安全認證,因此對一旦發生意外時,將不得對聯邦政府提出未善盡管理之責的訴訟。

  由此可知,如果連美國政府都已預知太空旅遊所可能面臨的高風險是其無法負荷的,進而要求所有的乘客都必須購足保險,以分攤升空前後所可能面臨的不確定風險;也就是說,只有透過保險的保障,才能提供旅客的家屬在意外事故發生後,獲得財務的補償。這也表示,在推動太空旅遊的同時,新的『商業太空發展修正法案』似已明白揭櫫,保險是唯一可協助公司及乘客降低太空旅遊的所可能面對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

  今年四月14日至15日在義大利的史特蕾沙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太空保險會議(13th International Space Insurance Conference),探討的主題即是:「財務公司與保險公司如何促進太空活動的發展。」共有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保險核保人員與經代人代表及太空船製造廠商等單位參與2005年的盛會,除對太空保險進行意見交流,也對商業行為進行更廣泛的討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前往本次會議的網站瀏覽(http://www.spaceconference.pagnanellirs.com/ )。

  而另一個與太空險有關的即是所謂的衛星保險「satellite insurance」,衛星保險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不過近幾年的情況似乎沒有大進展,從原先平均一年發射近二十幾顆衛星,銳減至一年約發射五顆衛星,主要的原因是衛星科技提供較佳的電池、更有效的太陽能面版以及更輕薄短小的電腦,使得衛星的壽命從以往的8年壽命延長為15年,使得衛星發射的需求大幅降低許多,再加上專家的努力,衛星上得以加裝更多備份的設備元件,也使衛星的壽命更加延長。因為衛星通常只有發射過程與一般軌道飛行等兩個步驟,所以可以想見的太空保險遠比衛星保險要來得複雜的多。

  未來數年內,當你的左鄰右舍已從太空旅遊遊罷歸來時,希望你不要太過意外,因為俯看地球的軌道之旅早已成為最熱門的景點,不過記得在十、九、八、七…火箭倒數升空前,買好太空旅行平安險,以增加自己和全家人的保障。(本文作者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處長)